“如何清理债务?加微信,入群手把手教你全套‘反催收’技巧。”日前,正因一笔信用卡逾期焦头烂额的龚莉被精准地投放了一条微信,从此她闯入了一个新的“江湖”。这个“江湖”,叫“反催收”。
被美化为欠款人“上岸最后一根浮木”的这项服务,实际上风险不小,且已对正常的金融秩序造成干扰。近日,华南的某股份制银行资产管理部的伍铭收到16份来自全国多个监管部门转发来的投诉信,这些投诉信所涉及的持卡人分布在全国的不同地方,逾期时间也有所不同,但根据邮戳显示,都出自沈阳同一个邮局,不仅投诉信内容完全一致,就连错别字都是一样。
“反催收”公司公开售卖服务
南方日报记者调查发现,“反催收”的代理人也已经不再单打独斗,而是渐渐组织化、规模化。这类公司往往有专门揽客的业务员,专门研究各家银行、网贷、消费金融公司及金融监管部门投诉规则的法律人士,擅长网络数据分析的管理人员,甚至还有各类专门帮助债务人“出场”处理问题的社会人士。部分公司通过发展代理,甚至通过违规违法购买部分网贷或者金融机构的逾期人员名单以实现精准获客。
以小博大解决债务困局?小心是陷阱! 潜伏在“反催收”群中,南方日报记者发现,对于不少负债累累的借款人来说,以10%的手续费达到免除息费、延长还款期限等的“反催收”,看似是诱人的以小博大之举,甚至有人视为“上岸”的“最后一根稻草”。但在南方日报记者调查的多个债务人案例中,成功率不如“反催收”人士宣扬的高。与此同时,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多为不具备合法营业资质的灰色组织,他们针对欠款人急于解除债务困局的心理,利用信息不对称对债务人进行“狩猎”,债务人往往是饮鸩止渴,不仅达不到减免债务的目的,还容易陷入其他陷阱。
“碰瓷”不成留污点,更有遭反向敲诈勒索风险
调查中,多名“反催收”人士向南方日报记者道出“反催收”服务的另一种真相——“防爆通讯录”、“催收秘籍”等手段往往对债务清偿并无作用,本身就是骗局,增加了债务人额外的经济负担。
用“把事情闹大”或者“碰瓷”的方式,从而以小博大的成功概率取决于催收过程中是否合规以及机构的应对策略。南方日报记者从多家银行获悉,目前部分“反催收”公司通过不断与银行打官司的方式,完成客户委托。如一家在“反催收”圈内颇有名气的沈阳公司,当南方日报记者以该公司的名字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搜索发现,该公司多名员工都曾为多起信用卡纠纷、民间借贷纠纷的委托诉讼代理人,将银行告上法庭,但绝大多数案件均被法院判决败诉或主动撤诉。
伍铭曾作为银行委托代理人参与多起信用卡纠纷诉讼。他说,一旦银行胜诉,法院判决所有本金、利息、费用合法有效,则债务人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如果债务人没有执行法院的判决,将会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库,也即俗称的‘老赖库’黑名单。”伍铭认为,拖延债务的处理时间,往往耽误了正常的处理流程,这种行为还将导致消费者须承担更多的逾期滞纳金及罚息,容易留下信用污点,甚至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广东中汉律师事务所行政副主任何伟峰提醒,更大的风险还在于,“碰瓷”金融机构失败的情况下,部分“反催收”公司甚至以债务人的隐私反向敲诈勒索债务人,更是得不偿失。
素材来源:南方日报
反催收联盟、QQ群所提供的服务,老哥们接触过吗?靠谱吗?
|